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OETY欧亿·体育 - 变“碳”压力为活力:我国钢铁行业减碳进入新阶段

OETY欧亿·体育 - 变“碳”压力为活力:我国钢铁行业减碳进入新阶段

文章来源:     上传时间:2025-07-22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我国钢铁行业即将纳入碳交易体系,成为继电力行业和建材行业后第三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行业。

我国确定了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高耗能、涉及众多后端重点领域的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不论出于碳市场建设还是厘清工业领域减排路线角度都是重要的一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9月7日在2024全球能源转型大会上表示,2024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纳入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进一步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全国碳市场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基础性、关键性政策工具,对于落实企业减排责任、发挥碳定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全国碳市场将迎来首次扩容,其有效性、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得到提升。他分析,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意味着行业减碳进入新阶段,生产运营成本也随之变化。同时,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推动钢铁行业碳排放合规管理,企业减碳成本或部分抵消,对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碳市场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张龙强介绍,2011年以来,我国在8大省市开启碳市场建设试点,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全国碳市场以电力行业作为切入点,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平稳运行,取得积极成效,并为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奠定基础、形成示范、提供借鉴。

一是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当前,全国碳市场已基本建立系统性的制度框架及多层级制度体系,运行平稳有序。伴随着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配额分配方案不断完善,碳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同时,碳价格发现和激励约束机制已初步形成,为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锚定价格基准,撬动更多绿色投资,加速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

二是全国碳市场扩容需求日益增强。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火力发电,行业类型单一,交易规模有限,无法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活跃度不足。《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加强全国碳市场工作协同,从严管理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我国已有部分钢铁企业有意愿纳入全国碳市场,希望通过市场手段缓解相关发展压力。”张龙强表示。

三是钢铁纳入全国碳市场基本准备就绪。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逐步修订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核查指南,2023年10月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钢铁生产》,为统一规范、科学开展碳排放监测计量、核算报告、核查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张龙强认为,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钢铁行业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开展碳交易工作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提出启动实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后)两个阶段,2025年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积极稳妥有序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预计届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9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征集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研究课题的通知》,提出按照“急用先行”原则优先聚焦钢铁等重点产品以及其它减排贡献突出、市场需求迫切、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制定产品碳足OETY欧亿·体育迹核算规则标准。

张龙强分析,全国碳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一方面履约成本压力将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全国碳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带动产业投资。一是促使钢企主动减少碳排放。在碳交易过程中,高排放企业将面临较高的履约成本,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企业自主减碳意愿将提升,加大节能降碳改造力度、加强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碳管理水平,降低履约成本。二是助力钢企降低碳减排成本。全国碳市场通过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将减碳与经济利益紧密关联,钢铁企业可获取碳收益或降低履约成本。同时,碳金融产品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低碳转型财务成本。三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推动钢铁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履约成本不断提高,传统技术、工艺等将受到挑战,而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发挥的支撑性作用愈发凸显。”张龙强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向记者表示,钢铁行业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开展碳交易工作。早在2021年6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就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的函》,明确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委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如今,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据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我国先后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实际上,我国碳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建成,碳市场数据质量和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76亿吨、成交额达279亿元,碳价在每吨90元左右波动,总体处于合理水平。特别是在前些年地区性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已经有一些钢铁企业通过碳减排等手段在市场上获利,包括宝钢股份、山钢集团等企业通过减排售出额外碳排放权获得盈利。比如,首钢股份迁钢公司与多家受让方签署《碳排放权交易协议转让合同》,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转让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截至9月10日,迁钢公司已与各受让方签订了相关转让合同,预计影响公司利润约1~1.2亿元。

钢铁企业应全面提升应对基础能力和低碳竞争力

随着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钢铁行业的“电气化”是行业减排的一条可行之路,特别是随着我国废钢蓄积量增加,短流程炼钢自然有增加的趋势。许召元分析,碳交易制度的一个优点就是国家确定了一个最终的目标,而把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交由市场、企业进行最优化的选择,至于未来钢铁生产究竟是采用长流程、还是短流程,包括部分企业开始研发采用氢还原法炼钢,需要由企业根据外部环境,根据各种技术的进步和成熟程度,进行综合成本效益比较而确定。根据碳中和Tim预测,碳交易市场大概率只有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纳入,而热轧、冷轧等加工工序大概率不太会立即纳入,其中焦化工序也极有可能因为行业类别因素短期之类不纳入。

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在全国碳市场扩围之际,钢铁企业应积极推进应对碳市场工作,全面提升应对基础能力和低碳竞争力。但是,碳排放交易对钢铁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碳减排做得好有奖励,做的不好会有惩罚,而这一切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发布更多方法学,纳入更多参与主体,严格监管碳市场数据质量,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张龙强表示,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钢铁企业将承担和履行精准报送数据、主动接受碳核查、按时完成履约等多项责任义务,建议钢铁企业高度重视,增强合规意识,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主动应对全国碳市场挑战、把握全国碳市场机遇。一是树立碳管理意识,自主减少碳排放。碳交易既是约束也是激励,将碳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碳管理内控制度,及时跟进碳市场相关政策。同时,加快评估自身减排潜力和成本,开展能效提升行动、实施降碳创效行动等系列降碳措施,减少碳排放量。二是建立碳管理体系,规范碳排放管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碳管理体系,做好碳计量、监测等碳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碳排放管理活动,实现企业全过程碳排放管理控制,有序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动态监测分析碳排放数据,不断改进碳排放绩效。三是提升碳数据质量,夯实碳交易基础。按照碳市场核算、核查、交易、履约等合规管理要求,将碳管理与生产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化管控相结合,做好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核查管理,持续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为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加强碳能力建设,提升碳管理水平。持续强化自身碳管理能力建设,培养和储备一批既懂业务和工艺流程,又熟悉碳市场政策、交易规则和碳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碳管理水平,提高应对碳市场能力。五是开展碳资产管理,降低碳转型成本。有序开展碳资产评估、管理与运营,把握全国碳市场运行规律,持续调优碳资产结构,降低履约成本、获取碳收益,充分利用碳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碳”压力为活力。

_ OETY欧亿·(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Về Tác Giả

là một nhóm các chuyên gia giàu kinh nghiệm trong lĩnh vực cá cược trực tuyến, với hơn 5 năm chia sẻ kiến thức và chiến lược chơi hiệu quả. Các bài viết của anh luôn mang đến góc nhìn thực tế, dễ hiểu và hữu ích cho người đọc.

📚 Bài Viết Khác Của Tác Giả:

👉 Xem tất cả bài viết của OKSport »

标签:
分享至: